中国速滑劳模韩梅笑谈冬奥,专注当下,暂不想未来

北京——在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的开云入口冰面上,韩梅刚刚完成了一组强度训练,摘下护目镜,这位被中国体育迷亲切称为“劳模”的速滑名将脸上挂着汗珠,却依然带着标志性的温和笑容,在备战2026年冬奥会的紧张训练间隙,她抽空接受了我们的专访。

“每次踏进‘冰丝带’,那种感觉都很特别。”韩梅环顾着这座她再熟悉不过的场馆,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怀念,三年前,就是开云官网在这里,她参加了北京冬奥会,并在女子3000米项目中获得第五名,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。

“劳模”绰号背后的故事

韩梅的“劳模”称号并非空穴来风,在2022-2023赛季的国际赛场上,她是中国速滑队参赛项目最多、出场频率最高的运动员之一,从1500米到5000米,从中短距离到长距离,她几乎覆盖了全部女子速滑个人项目。

“其实这个称呼挺有趣的,”韩梅笑着谈及这个绰号,“刚开始听到时我还愣了一下,后来想想,可能是因为我确实比较‘耐用’吧。”她幽默地补充道:“能够参加这么多项目,首先说明我的综合能力还不错,其次也反映了中国速滑队目前的人才培养策略。”

她的教练张明霞在一旁插话:“韩梅的训练量确实比一般运动员要大,她的身体恢复能力特别强,这是她能多线作战的先天优势,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心理素质,面对高强度的比赛节奏,她总能保持稳定的心态。”

冬奥记忆:压力与突破

回顾北京冬奥会,韩梅坦言那是一次既荣耀又充满挑战的经历。

“主场作战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,”她回忆道,“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全国冰迷的期待,那种压力无法用语言描述,但我很庆幸自己最终把压力转化为了动力。”

在北京冬奥会女子3000米比赛中,韩梅面对来自荷兰、日本和加拿大等速滑强国的对手,滑出了3分58秒94的个人最好成绩,距领奖台仅一步之遥。

中国速滑劳模韩梅笑谈冬奥,专注当下,暂不想未来

“比赛结束后,我有那么一点点遗憾,但更多的是欣慰。”韩梅说,“我知道自己已经尽了全力,而且能够在家门口创造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战绩,我觉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付出。”

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:“当我滑完最后一段,看台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,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,无论来自哪个国家,运动员的精彩表现都能赢得观众的尊重和喝彩。”

专注当下:训练中的每一天

谈及目前的训练状态,韩梅显得格外认真。

“我和教练团队制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系统性训练计划,针对我的技术细节和体能分配做了很多微调。”她介绍道,“速滑看似是比拼速度的运动,但实际上技术细节决定成败,每一个弯道的角度,每一次摆臂的幅度,都可能影响最终成绩。”

韩梅的训练日程堪称“魔鬼”:清晨5点半起床,6点开始晨训,上午进行冰上专项训练,下午是体能训练和康复理疗,晚上还要进行战术视频分析。

“日复一日的训练确实很枯燥,但当你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点点提高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。”韩梅说。

她的队友李静怡告诉我们:“韩梅姐是我们队里最刻苦的运动员之一,有一次她发烧,教练让她休息,她还是在冰场上完成了当天的训练计划,她说,‘比赛时不会因为生病就允许你滑得慢一点’。”

中国速滑的崛起与挑战

随着中国速滑队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,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,韩梅认为,这是几代速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“我刚开始练习速滑时,国内的训练条件和现在没法比。”韩梅回忆道,“那时候我们经常要去国外训练,因为国内符合国际标准的场馆太少,现在不一样了,北京有‘冰丝带’,东北地区建成了多个现代化训练基地,我们的训练条件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。”

但她同时指出,中国速滑仍然面临挑战:“我们的后备人才储备还是不足,与荷兰、挪威这些速滑强国相比,我们的群众基础薄弱很多,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冰上运动,这是一个好兆头。”

暂不想未来:心态成熟的标志

对于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,韩梅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淡然。

“说实话,我还没有认真思考过那么远的事情。”她坦言,“速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长,但也很短,一场严重的伤病就可能终结一切,所以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眼前,把每一天的训练做好,把每一场比赛滑好。”

当被问及是否会尝试挑战更多项目时,韩梅表示:“我不会给自己设限,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国家队需要,我愿意尝试任何项目,但我也会量力而行,因为每个项目都需要全力以赴。”

这种“专注当下,暂不想未来”的态度,在竞争激烈的职业体育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,体育心理专家王建国教授评价道:“韩梅的心态体现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熟,过多考虑未来会分散注意力,影响当前的训练和比赛表现,她的这种专注,正是她能够持续进步的重要原因。”

生活中的韩梅:平凡中的不平凡

脱下速滑服,韩梅的生活与普通年轻人并无太大区别,她喜欢听音乐、看书,偶尔会和队友一起看电影。

“我最喜欢的是悬疑小说,东野圭吾的作品几乎都看过。”谈到兴趣爱好,韩梅的眼睛亮了起来,“阅读能让我从紧张的训练中暂时抽离,进入另一个世界。”

她还透露自己正在学习英语:“与国际选手和教练交流需要良好的英语能力,这也是职业运动员的必修课,虽然现在说得还不太好,但我一直在进步。”

对于未来,韩梅确实有一些模糊的想法:“也许退役后会从事教练工作,或者推广冰上运动,但现在谈这些还太早,我仍然是一名现役运动员,我的首要任务是在冰场上创造好成绩。”

新一代的榜样

在中国体育界,韩梅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谦逊低调的作风,成为许多年轻运动员的榜样。

15岁的速滑少年刘天宇告诉我们:“我看过韩梅姐姐的所有比赛,她不仅技术好,更重要的是她永不放弃的精神,有一次她比赛中摔倒,仍然坚持完成比赛,那种体育精神让我特别感动。”

对于这些年轻追随者,韩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不要急于求成,速滑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运动,珍惜每一次训练的机会,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,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。”

采访结束时,韩梅又回到了冰场上,看着她矫健的身影在冰面上飞驰,让人不禁想起她说过的一句话:“冰场是我的舞台,也是我的家园,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”

中国速滑劳模韩梅笑谈冬奥,专注当下,暂不想未来

专注当下,暂不想未来——这不仅是韩梅的职业态度,或许也是每个人在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智慧,在中国速滑迈向新高度的征程中,这位笑对一切的“劳模”,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。

标签: